这是一套关于《7.烽火岁月中的版画》的素材,格式为DOCX,文件大小为0.45 MB,页数为7页,请使用101教育PPT软件打开使用;
浙美版九年级上册
第7课《烽火岁月中的版画》
冯国健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教学活动安排一课时。本课通过对20世纪上半页中国木刻版画的欣赏,让学生懂得如何欣赏木刻版画,了解木刻版画的基本创作步骤和工具材料,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之情,提升爱国主义情操,并为下一单元套色版画“以刀代笔”的学习做铺垫。
教科书上李桦的《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和胡一川的《到前线去》,让学生初步感受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木刻版画犹如时代的战歌,呼唤民族意识的觉醒和这些艺术家们强烈的忧患意识及爱国热情。古元的《人桥》、邹雅的《破碉堡》和彦涵的《当敌人搜山时》,让学生从人物和场景两方面深刻感受体会中国历史上这一次血与火的洗礼,深化学生的爱国情操。古元的《减租会》、杨涵的《陈毅同志像》和黄新波的《卖血后》,通过分析这一时期的创作题材,让学生思考版画作品在这一时期兴起的原因和作用,从而明白木刻版画的独特艺术表现力。力群的《饮》和李少言的《鱼水情》,以及木刻版画的基本步骤和基本材料用具,通过对比欣赏分析两幅作品的线条语言,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木刻版画的线条表现特点,学会如何通过线条的表现解读赏析木刻版画。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总体到局部进行赏析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说,让学生更有深度地理解中国木刻版画的独特艺术价值。
二、学情分析
初中九年级学生,通过8年多的美术学习已经掌握了比较好的美术欣赏方法,对美术的形式语言、表现内容都有比较强的解读能力。随着年龄增长,九年级学生的理性思维成熟稳定,在美术鉴赏的方法上,有一定的基础和积累,能够运用比较科学、理性的鉴赏理论与方法指导具体的欣赏活动。
三、教学理念
(一)运用鉴赏理论,开展经典作品欣赏
如认为平台内容涉嫌侵权,可通过邮件:101ppt@101.com 提出书面通知,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