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套关于《运用对比阅读法对《凡卡》教学难点的突破》的素材,格式为DOCX,文件大小为0.02 MB,页数为9页,请使用101教育PPT软件打开使用;
运用对比阅读法对《凡卡》教学难点的突破
文章简介: 《凡卡》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它是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所作的一篇优秀的短篇小说,沿袭了契诃夫创造的抒情心理小说风格独特、言简意赅、艺术精湛的特点。作者一生处于沙皇俄国最黑暗的统治时期,他的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俄国黑暗的社会现实。《凡卡》写于年它反映了沙皇尼古拉三世时期,无数破产了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诃夫家的小杂货店内有两个小学徒,就常受他父亲的虐待。他自小了解学徒生活,同情小学徒的不幸命运,大学毕业后的行医生活,使他广泛接触平民和了解他们的生活,这对他的文学创作有良好影响。所以《凡卡》这篇小说写得真实感人,契诃夫截取平凡的日常生活片段,凭借精巧的艺术细节对生活和人物作真实描绘和刻画,从中展示重要的社会内容,把他对丑恶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把褒扬和贬抑、欢悦和痛苦之情融化在作品的形象体系之中。这篇外国文学作品,其时代背景、人物身份、故事内容都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使学生在时间、空间上都会产生距离感,对生活在当今十几岁的小学生而言,是无法对作者所生活的时代和他这种深刻的情感有真切体验的,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将人物形象“标签化”、文章主旨“政治化”。基于这一想法,我在教学中确定适合学生的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内心世界,培养学生“悲悯”的情怀,感受凡卡在苦难中仍追求自由、美好生活的品质。
难点预设: 理解写信过程中凡卡的联想和文章结尾的含义。
针对课文的教学难点。我紧紧围绕三个对比,导读课文,收到了良好效果。一、老板与爷爷对比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细读课文:凡卡的学徒生活很苦,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经过反复阅读讨论,学生知道了凡卡的悲惨遭遇。⒈活计多。凡卡是鞋铺小学徒,而他还要给老板的小崽子摇摇篮,况且“他们的小崽子一哭,就别想睡觉”,凡卡成了保姆;替老板娘收拾鱼,凡卡成了家佣……连伙计们也捉弄他,打发他去打酒,叫他去偷老板的黄瓜。⒉经常挨打。老板揪着他的头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老板娘拿鱼嘴戳他的脸;老板随手捞起个家伙就打;拿楦头打他的脑袋,使他昏倒,好容易才醒过来。在这当中,我重点引导学生理解“随手捞起个家伙就打”的丰富内涵。一番讨论,学生列举了好多,比如凳子、木头、铁条……总之,只要身边有的,都可以拿来打。从而理解老板根本不把凡卡当人看待。⒊挨饿挨冻。吃的简直没有,一日三餐只是一点儿面包和稀粥;睡,在过道里,只要那小崽子一哭,他就别想睡觉;穿的,凡卡是小鞋匠,可是没有鞋(第10自然段),老板对凡卡的剥削是何等之重!通过导读分析,学生深刻理解了凡卡在老板家里毫无幸福可言:“连狗不如”、“生活没有指望”、“只有死路一条”。接着,我问学生:凡卡与爷爷在一起怎样呢?学生通过阅读“与爷爷一起砍圣诞树”的插叙部分,知道了,爷爷总是带他去砍圣诞树,爷爷还与凡卡追笑,喊着逮野兔,与爷爷在一起充满了欢声笑语,充满了快乐,是多么令凡卡神往!二、城市与乡村对比“莫斯科是个怎样的城市?”我用这个问题来引导学生阅读第11自然段。通过讨论,学生得出了莫斯科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①房子全是老爷们的。②有供玩乐的用具,如跟钓竿钓丝一块出卖的钓钩,各种枪,可是都很贵,只有富人才买得起。③肉店里野味丰富,如山鹬、鹧鸪、野兔……穷人也只有看的份儿。学生对此深刻理解后,我又提出“在凡卡的记忆中,乡村又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阅读“爷爷守夜”那一插叙部分,从而领会凡卡对富人天堂的厌倦,对乡村生活的向往。通过阅读讨论,学生从那夜晚看得见的白房顶、烟囱里冒出的缕缕的烟、披着浓霜的树木、雪堆,以及那天空中快活眨眼的星星、清楚的天河等景物的描写中,领悟到乡村在凡卡的印象中是多么的质朴、宁静而美好。三、梦想与现实对比凡卡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对于这部分,我分三步来组织教学。第一,将甜蜜的梦补充完整。学生们通过丰富的想象,生动地描述了假如凡卡回到爷爷身边快乐的情景,而这与实现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第二,凡卡的信爷爷是收不到的,假如收到信爷爷会接凡卡回去吗?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爷爷是不会接回凡卡的。因为爷爷是替一个老爷家守夜的,也很穷,当初将只有九岁的凡卡送去学徒,也一定是迫于无奈。现在即使把凡卡接回来送到别的老板家当学徒,遭遇也一样。第三,第二天的凡卡又会怎样呢?学生通过前文的学习,心里自然明白:第二天,凡卡还要和往日一样地挨打、挨饿、挨冻,一样地被伙计捉弄。凡卡真的“只有死路一条了”。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这三个对比,教路、学路清晰一致,教师导得轻松,学生学得实在。
教学片段:
师:我们首先走近课文中的主人公,每位同学从课文中找内容。用简短的句子表述凡卡是怎样的小孩。发言的要求是:说一个简短的句子,根据课文来说话,力求发言的角度和别人不同。我先说一个句子:凡卡是一个9岁的小男孩。大家继续说开去。生:凡卡是一个生活在下层社会,受人剥削的小男孩。师:这是比较概括的语言,请根据课文来说话。生:我从课文第8段“经常挨毒打,老板娘用鱼嘴戳他的脸”读出凡卡是个受人剥削的小男孩,他的命运很悲惨。师:这就是根据课文来说话。生:我觉得凡卡是一个天真的小男孩。(生有感情的朗读)“凡卡把那张写满字的纸折成四折,装进一个信封里,那个信封是前一天晚上花一个戈比买的。……他很满意没人打搅他写信,就戴上帽子,连破皮袄都没披,只穿着衬衫,跑到街上去了……”师:我觉的“天真”这两个字还需要再换个说法,写信的目的是什么?难道是天真的举动吗?他充满着希望,期待爷爷来救他。生:我感觉凡卡是一个向往快乐生活的男孩。文章说:他天天受到主人的毒打,并且在信中哀求爷爷很多次,说是想回到村子里。因为在城市他很孤独,村子里虽然很穷,但是很快乐。师:我补充一点。他是个非常希望快乐和自由的小孩。自由的成分比快乐更重。生:我从第8段“简直没有”、“一点”这些词中读出凡卡是一个命运十分悲惨的小男孩。师:是啊,他是一个常常吃不饱的童工。他可能是一个即使不会做错事,也是要挨打的童工。他也是一个没有父母的孤儿。生:凡卡说他的生活“连狗都不如”,所以我认为他饱受折磨。师:老师来小结一下。课文中的凡卡是一个没爹没娘的9岁的童工,是一个饱受欺凌的儿童,是一个曾经在乡村里和自己的爷爷有过苦难和自由的小孩,是一个在学徒期间饱受欺凌,设法写信给爷爷,期望脱离苦海的男孩。这篇课文带给我们的是故事里儿童悲惨的生活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师板书:读读课文)师:刚才诸位同学不约而同的找到这样的材料:“昨天晚上我挨了一次毒打”。这是第8自然段。我们来读一读。第一次读:设身处地的读,好像自己就是凡卡。就是一个9岁的男孩在倾诉自己的苦难。每一位同学都自由地读吧,开始。(生自由地轻声朗读)师:这段文字有一部分需要用低诉的语调来读,有一部分需要用恳求的语调来读,揣摩一下,再读起来。(生自由地分层朗读)师:我们再来读,男生用低诉的语调先来读,女生用恳求的语调来读,在什么地方衔接,自己去悟。(生男女分工,有感情的分层朗读)师:你们的朗读让我心灵很震撼。这样的课文不能大声朗读。因为这是在写悲惨的生活。保持这样的语调,声音可以稍微大一点,再读一次。(生再次朗读)师:9岁的孩子,在信中向爷爷倾诉了自己的辛酸。再回到这一段,用三个字概括凡卡的生活状况。这一层是从哪几个角度写凡卡的生活的,找出文章里面的关键字。生:我感觉应该是“揪”、“揍”、“戳”。师:这三个关键字可同时概括为一字,哪个?生:打。生:我觉得还有一个字:“饿”。因为他早饭只有一点面包。午饭只有稀粥,晚饭也只有一点面包。师:注意这样一个语句与语句之间的过渡:“吃的呢?简直没有”,这一层都指向一个字“吃”。一个“打”,一个“吃”。继续看语句之间的衔接。生:我觉得还有一个字“累”。因为他不知不觉睡着了。师:这是一个特定环境中的累,而且信中反复写了一个字。哪个字?我觉得是“睡”。师:我们读一段文章的时候要非常关注它的层次。刚才的朗读就是读出这一段的大的层次。刚才的概括,又是继续的细化、深化第一层次中的三个小层次。课文正是从“打”、“吃”、“睡”三个方面来表现凡卡的苦难生活的。其他的各段也可以这样来读。(师板书:谈谈感受)师:下面的活动更有难度。你认为这篇课文里面最撼动你的心灵的是什么地方?生:课文里面最撼动我的心灵地方是凡卡写信时伤心的叹气和他在信中一次次哀求爷爷。当时凡卡才9岁,是个很小的孩子,心中却充满了哀怨和痛苦。师:反复写自己的哀怨,反复的哀求震撼了我们的心灵。生:第8自然段中:“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我从“跪”、“永远”、“祷告”这些词感觉到凡卡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师:凡卡唯一能求助的对象只有爷爷,因此只有哀求爷爷。生:令我感动的地方是:凡卡伤心地叹口气,又呆呆地望着窗口。我仿佛看到了一双绝望的眼神。凡卡才9岁,不应该有这样的眼神。师:“呆呆的望着窗口”引出的是回忆和爷爷在一起快乐的时光,这就更增加了悲哀,快乐的时光没有了。只有挨打受饿,这是用快乐的回忆写自己的悲哀。生:第21段最让我感动。“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搭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这是凡卡在遭受毒打后的梦,是一种向往。师:多么美好的梦,注意这个“梦”,在凡卡的世界里,写梦就是写他的悲哀。生:读着21段,我觉得很心酸,因为他只是9岁的孩子,但现在能做的是将甜蜜的希望和对美好的向往全部归结到梦境。师:是啊。梦境是现实的反光。我觉得,我们下一步的讨论要升华一下,从作者表达的技巧来看最震撼我们心灵的地方、最让我们感受到满腹悲哀的地方在哪里?生:文章的第4、5自然段可以看出他愿意回到的村庄。虽然村庄很穷,而凡卡还是愿意回去,可见他是向往快乐和自由的。生:我从15自然段中的两个“可怜”可以看出凡卡遭遇的生活很悲惨。师:是啊,我还从你读的文字里看出凡卡心灵的纯洁,多可爱的小男孩啊。但是最撼动我们心灵的地方,请大家关注第16 、17段,一起来读一下。生(读第16 、17段):凡卡把那张写满字的纸折成四折,装进一个信封里,那个信封是前一天晚上花一个戈比买的。他想了一想,蘸一蘸墨水,写上地址:“乡下爷爷收”。师:再读一次,把“乡下爷爷收”读得充满希望。(生再朗读)师:我认为最撼动我们心灵的地方就在这里:“乡下爷爷收”,为什么?你们用这样的句子来说话:这是一封永远的信。生:这是一封永远寄不出去的信。生:这是一封爷爷永远收不到的信。生:这是一封永远充满希望的信。生:这是一封永远对爷爷充满爱的信。师:这是一封永远在信封里装着的、倾诉自己苦难的信。他的爷爷永远不可能收到。他满怀的期望、无限的期盼和痛苦,无人知晓,只能在梦中梦到爷爷。他不能解脱,也不能逃脱,他可能真的要死了。这是最悲哀之处。这篇文章最值得欣赏的地方就在这样的笔法上,他用了一种模糊的称呼:“乡下爷爷收”,没有地址!这符合一个9岁孩子的知识状况,这也告诉我们,当时凡卡这样的孩子,他们的灾难是无穷无尽的。大家可以继续品析。
如认为平台内容涉嫌侵权,可通过邮件:101ppt@101.com 提出书面通知,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