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套关于《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的素材,格式为DOCX,文件大小为0.08 MB,页数为12页,请使用101教育PPT软件打开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本节的课标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本节内容是以山岳的形成作为典型案例,说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材通过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实例,向学生介绍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形成和变化的。按照“标准”的要求要求主要是通过实例了解内外力对地表形态影响,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紧密围绕着课文内容中所列举出来的一些实例,如板块构造学说、褶皱山的“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等案例,从而要求学生学会分析内外力以及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分析】
山岳是陆地地形的骨架,它的形成和发展都和内力作用密切相关。所以本节内容在继上节内容——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后,将山岳作为一个典型的案例,通过对这个案例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同时又是对初中有关地形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升华。这一课时教材共包括两个重点内容:一个是褶皱山的形成;另一个是断块山的形成。内容比较细,材首先指出山岳的形成和内力作用关系密切,然后对褶皱山、断块山的成因、基本形态特征和规模进行分析。由于褶皱山和断块山是形成于一定的地质构造上的,所以教材在讲述这两种山岳的形成时,都先从褶皱和断层这两种最基本的地质构造开始讲起,并且教材还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识记了大量的中外名山,而且也对“大陆漂移学说”及“板块构造学说”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本章第一节学习了内力作用的有关理论,本节“山地的形成”是具体的案例运用与拓展,学生对此部分知识已经有所了解,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长时间积累的结果,在日常生活中难以亲眼看到其形成过程,需要学生运用地理的理性思维,才能正确判断背斜构造和向斜构造,进而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因此学习本节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合作、探究能力还较欠缺,需要加强指导;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一般,仍需恰当地启发,适当点拔;学生愿意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才能,对讨论、发展环节较感兴趣,但得注意引导。
【设计理念】
(一)教学突出直观性。通过图片的展示,将抽象变得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的理解。
如认为平台内容涉嫌侵权,可通过邮件:101ppt@101.com 提出书面通知,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