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套关于《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的素材,格式为DOCX,文件大小为0.22 MB,页数为7页,请使用101教育PPT软件打开使用;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教学设计
学校:北师大二附中未来科技城学校 姓名:黄文敏
一、教学背景分析
课标理解与把握
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课标分析及解读:行为条件是“运用资料”,行为动词是“说明”;认知内容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按照布鲁姆对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该课标要求属于第二个层次,即“领会”,是指对事物的领会,但不要求深刻的领会,而是初步的,可能是肤浅的。因此,本节课的重点不在于让学生深刻理解某一种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产生的具体影响,而在于运用真实案例资料,培养学生综合地分析人类活动(包括人类作用于自然要素的活动)对自然灾害系统各要素的影响,在此过程中渗透合理的人地协调观。为实现这个目标,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通过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案例中分析自然原因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系统(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灾情)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思维;通过小组活动着重分析未来如何降低灾害的风险,突出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念;为了降低灾害的风险需要社会经济发展作保障,然而并不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了,灾情就一定减少,认识到自然灾害随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变化,渗透时空变化观。
教学内容分析
如认为平台内容涉嫌侵权,可通过邮件:101ppt@101.com 提出书面通知,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