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套关于《2 听听那冷雨》的素材,格式为DOCX,文件大小为0.19 MB,页数为7页,请使用101教育PPT软件打开使用;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
浙江临海市回浦中学 李圣宇
【教材分析】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先生散文的代表作之一,入选鲁人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山水神韵”单元,此单元另外两篇课文分别是《赤壁赋》《再别康桥》。这个单元是三篇写景散文的集合,教学重点集中在掌握写景散文的特点。但是笔者认为,《听听那冷雨》不可仅仅当作一篇写景散文来教学,它的核心价值显然可以挖得更深。
笔者认为,《听听那冷雨》属于抒情散文,而抒情散文的核心价值是文中的情感。通读全文,可以发现作者不管对于嗅雨、观雨还是听雨的描写,都是为了指向乡愁情感。但是,我们并不能由此就确定《听听那冷雨》的核心价值是乡愁情感,毕竟蕴含乡愁情感的抒情散文有很多。我们还需要站在作者的角度,回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再次与文本相遇。余光中的经历很特别,“少年时代,我是在四川度过的。所以我的故乡是哪里还真不好说。”抗战时期,余光中先生在重庆渝北区悦来场度过了中学时代。他的这段独特的人生经历让他在台湾思乡时,不可能仅仅思念大陆的某个地方,所以我们才会在文中读到“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这样的语句。而且作者是一个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文化人,作者的这种“乡愁”自然会带上深深的中国传文化烙印,可以称之为“文化乡愁”。
余光中抒发他独特“文化乡愁”的散文除了《听听那冷雨》,还有《地图》《蒲公英的岁月》等。《听听那冷雨》区别于其他几篇文章的核心价值又在哪呢?这就要知晓这篇文章的表达方式。《听听那冷雨》是最能体现余光中“有声、有色、有光”主张的散文。有声就是要有音乐感,作者运用了很多叠词和歌词诗化散句,在文中形成了抑扬顿挫的音乐旋律;有色就是要有辞采,这点我想文中处处可见;有光就是在艺术上要有闪光点,文中的比喻和通感最有闪光点了。这种“有声、有色、有光”的诗化的表达方式就是《听听那冷雨》的核心价值。由此我们可以确定,《听听那冷雨》的核心价值应该是余光中用“有声、有色、有光”的诗化语言抒发他独特的“文化乡愁”。
【学情分析】
钱梦龙老师说过一段很能体现语文教学真谛的话:“我备课的时候,自己觉得理解起来有点难度的地方,就想,学生可能也会较难理解;自己看了好几遍才看出来好处的地方,就想,学生也很难看出它的好处来,我就在这些地方导一导。”据此,大致可以推测学情研究的方向和重点,应该至少包括三个方面:学生不懂或不容易懂的地方,学生读不好或不容易读好的地方,学生发现不了好处或不容易发现好处的地方。在“山水神韵”这个单元中,若仅仅将《听听那冷雨》定位为一篇写景散文,目的在感受雨的声、色、形美的话,学生基本可以自己通过反复阅读解决。那么老师在课堂上究竟应该在什么地方“导一导”呢?根据笔者个人的阅读体会,这篇文章的“难”处和“好”处主要在于它特殊的文体、丰厚的意蕴和诗化的语言。这是余光中先生诗歌和散文相结合的一次尝试,他借助诗歌的思维来创造语言、营造意境和抒发情感,因此散文的语言具有陌生化的特点,整体的意境也颇具中国古典韵味,虽为抒情散文,但是作者情绪变化找不到逻辑线索。这一系列的特征都给学生造成了阅读障碍,甚至将他们拒之门外。
鉴于此,笔者从学生困难处入手,确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1)以改编诗歌切入,从细处品读本文的诗化语言。(2)以“那”“冷”“听”为线索,体会作者深沉的地域乡愁和文化乡愁。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余光中的诗化语言,笔者结合了教材中的“学习活动”部分,设计了一个课前预习题:在《听听那冷雨中》,作者巧妙地化用了许多写“雨”的诗句,如“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请从文中再找一些类似的语句,写出原诗句或整首诗,并与同学交流。同时补充了余光中的生平资料和他另外两篇散文《从母亲到外遇》《鬼雨》,以帮助学生走进余光中的复杂情感。
如认为平台内容涉嫌侵权,可通过邮件:101ppt@101.com 提出书面通知,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