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它们去哪里了

更新时间:2021-08-10 提供商:网龙网络公司 下载类型:免费下载

文件大小:0.01 MB 文件类型:DOCX

标签: 网龙、 教学资源、 教案、 三等奖、 科学、 正规教育、 微软docx文档、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义务教育版)、 教案、 教学设计、 文档、 K12、 获奖教案、 一年级、 ZYK、 基础学科、 3级、 文档、 下册、 素材类型、 小学、 精、 ZYKB、 教案

一键领取课件

课件介绍

这是一套关于《它们去哪里了》的素材,格式为DOCX,文件大小为0.01 MB,页数为2页,请使用101教育PPT软件打开使用;

《它们去哪里了》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探究作为学习方式,它是一种教与学的策略。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都很重视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获得发展。但是,怎样的探究活动才是有价值的,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 

       小学一年级科学课《它们去哪里了》,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有关溶解。讲台两侧摆满了各种实验材料。有放大镜、水、小石子、红糖块、盐、小烧杯、棉签、油、塑料小杯等。学生开始试验之前,老师提出的问题是:食用盐、石子、红糖加入水中,它们分别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说出了很多看法,比如:石头还在水杯中、盐会没有了等等。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接下来,就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学生一下子蜂拥到讲台上领取材料,想领什么材料就领什么材料。学生顿时忙开了,课堂上很热闹。

       这节课,教师准备的大量工具和材料,是想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有些物体会溶于水,而有些不会溶于水,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由于教师让学生确定自己要探究的实验,实验结束后学生们都轻而易举地得出了实验结果,无论是在科学概念方面,还是在科学态度、方法和探究方面,得到的进一步的认识。 

       对于小学生来说,探究绝不等于不要教师的指导,不是完全放手给学生,有人认为探究就是让学生独立研究,只要老师指导了,就不是探究。那种“学生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学生想怎样研究就怎样研究”的做法实际上是不符合小学生学习实际的。 

      新课程改革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之后,该怎么办?这些问题是否都有研究的价值,是否都能当堂研究,学生是否具备研究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指导他们整理、筛选,然后确定研究的问题,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在研究什么,并紧紧围绕这个问题收集信息。 

      一个完美的科学探究活动,应该是“学生自己发现可研究的对象,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拟定实验计划,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并进行汇报、交流”。每位科学课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完成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但是,真正做到这一步,需要一个能力形成的过程,如果只有探究的激情,而缺乏探究的方法,漫无目的地去操作,那么,只能说是科学课教师失去了应有的指导作用,是“有量无质”的探究活动。 

         作为科学课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放慢“探究的脚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学生探究能力的水平,设计由扶到放的一系列活动。不仅要引领学生经历探究,更要注重探究活动的效果,让学生从中在各个方面得到最大的发展。当然,在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仍然需要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参与,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之内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这才是我们在科学教育中所追求的“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科学知识”三维教学目标的系统达成。

如认为平台内容涉嫌侵权,可通过邮件:101ppt@101.com 提出书面通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相关资源推荐

找名师

产品下载

注冊
无法打开
您还未安装软件
前往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