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套关于《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的素材,格式为DOCX,文件大小为0.02 MB,页数为3页,请使用101教育PPT软件打开使用;
选修一第四单元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与庆历新政》教学设计
我认为一节好的历史课,除了要有一节课的灵魂即主题,还要有生动的、具有渲染力的语言,传统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历史时重视把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意义讲述、分析给学生,历史语言一向强调客观平实的反映历史事实完成历史教学任务的主要方式。可这样的表达方式,通常激不起学生的兴趣,使课堂索然无味,让学生上课昏昏欲睡,甚至丧失对历史学科的兴趣,还可能造成教师自身的职业倦怠。可历史老师换成生动华丽的语言,或采用排比、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将枯燥的历史描绘成美好的剧目,则会怎样呢?
在做选修一《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一课的教学设计时,我想发挥自己擅长渲染的语言特色,上出生动性和新意。先从导入新课开始吧,我这么开头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太阳底下并没有新鲜事,让我们循环到庆历年间。言简意赅,有貌似深刻,学生注意力霎时被我吸引,好吧,老师要的就是与众不同,如果有同学质疑这句话,我会从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来解释。同时我又进一步点明,所谓庆历新政就是宋仁宗庆历三年(公元年)范仲淹主持的改革。每一节课,我必然不会忽视课标要求的,三维目标全要达到,只是方式不是念书与让学生死背书。我用充满感情的语调解释道,范仲淹,中学课本的重量级人物,《岳阳楼记》,中学生必背名篇,是他刚因庆历新政被贬时所写。他和滕子京两个近60岁的老头经历太多,看过山河大海,也看过人山人海,曾拥有过这一切,又飘散如烟。好吧,别再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了,在哪都是为天下服务。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看出来了吧,我在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我是这么开始讲解的:北宋历史上有两对著名的组合,宋仁宗和范仲淹、宋神宗和王安石,改革的受挫让当事人不由的用写诗洗清自己的不得已表达自己的不得志:王安石的《梅花》是变法阻力重重,第一次被贬谪时所写;而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谪的苏轼自叹飘零,言道:心似已灰之木,身似不系之舟.
庆历新政夭折后大约15年,王安石给宋仁宗呈送了长达万言的《言事书》,请求变法,被宋仁宗坚决的拒绝了。曾经范仲淹也说过不改革北宋要完,结果千夫所指,改革被迫夭折。再说北宋真的那么大问题吗?别的不说,宋仁宗时政府发行的交子可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诶。宋仁宗是真的仁,他颁行过很多法律,建过各种福利设施,完善社会保障,发展医疗和教育事业,切切实实希望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最重要的一条,军事上他从容解决了内忧外患,仁宗朝有段时期被称为“至治。文学方面的成就不必多言,就算你不关心文学,那中学时需要背诵的古文就那么几篇,《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赤壁赋》、《六国论》作者都是仁宗时的人,你要背的诗词,“春风又绿江南岸“、“衣带渐宽终不悔”、“杨柳岸、晓风残月”、“庭院深深深几许”、“大江东去”、“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作者要么是活跃在仁宗时期的人,要么是仁宗为后代选的人。
至于科技经济方面,活字印刷在仁宗时发明,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印刷广告实物是仁宗时期的……多说无益,去看沈括的《梦溪笔谈》吧,这位也是仁宗选的人。在补充完相关课外知识,我设计了一些根据课本内容进行填空的题,让学生课前做,通过预习梳理基础知识。又设计了一道思考题:庆历新政的背景是什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总结,并写下自己对本课的疑惑,课堂讲解过程中,由我重点引导学生解决。为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引导学生自觉、自愿、自主的学习。我还以材料为立足点,分组讨论,解疑合探。我这样设计的:对于“庆历新政”为什么会失败,从古至今,学术界有不同的法。 南宋人叶适认为范仲淹实施“明黜陟”“抑侥幸”这两项失之“太猛”,以致激起“庸人”的反对;如果范仲淹改革,“先国家之常行,后庸人之重害”,“势必民渐”,也许能够成功。《宋史·范仲淹传》认为:“仲淹以天下为己任,裁削幸滥,考覆官吏,日夜谋虑兴致太平。然更张无渐,规模阔大。论者以为不可行。”所以导致新政失败。现代史学家邓广铭认为由于范仲淹等人在推行新政过程中,几乎可以说是同心协力,和衷共济,有时还互相推崇,招致朋党之讥。本就对范仲淹等人有戒心的宋仁宗,最终下定决心将范仲淹等人逐出朝廷。“所以,导致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之一,也在于它抵触了宋朝的家法。”这里的家法是指朝廷对朋党的防范。
然后请学生思考讨论:看了上述观点, 结合课本你认为“庆历新政”有哪些积极面与隐患,失败的具体原因有哪些?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进一步补充道:一旦开始新政,他与改革派的其他一些官员就急躁起来,不顾当时是否具备条件,大量颁布改革法令,可谓百事更张,甚至提出减少后宫,改革到了皇帝的头上。而且经常抽风,制定什么三个月初见成效,一年大见成效,每月必须出台多少改革政策之类的不切实际方案,并大肆宣传。改革派对改革看得过分容易和乐观,而且把改革这种要死人的行为当成做游戏,例如当时范仲淹坐在京城里,选派几个精明的转运使,到地方上澄清吏治,范仲淹则根据各方面的报告,翻开花名册,对不称职者,“每见一人姓名,一笔勾之,以次更易。”“既得人,则委逐路自择知州。公权则通判人。”然后就新任知州自择知县。这样整顿吏治,是达不到他们想的“若然,则官修政举,则天下无事矣”的效果的。庆历新政的重点是澄清吏治,改良政治,没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发展生产,也没有使农民的负担有所减轻,因此不仅遭到地主、官僚的反对,也得不到农民的支持,阶级斗争不仅没有缓和,反而比以前更加尖锐,所以失败是必然的。用人靠隔山打牛或看面相的做法。只能为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创造条件。而且往往是酷吏,不择手段的人上位。改革派不能团结大多数人,四面树敌,导致就算有一些同情改革的官员,也对新政的好坏不发一言,实际上是坐等其败。
最后我引导学生质疑再探:学习了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庆历新政后你认为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有哪些?让学生总结出改革的一般规律讲这一课时,我还设计了不同与传统的板书,把板书设计成花朵的造型,有美感又对学生有吸引力,自己也感到了创造的乐趣。
通过补充课本外的史料和史学新观点,这一节已讲过多次的课,让我自己也感到了兴趣,并能以此更清楚分析今天改革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如认为平台内容涉嫌侵权,可通过邮件:101ppt@101.com 提出书面通知,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