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套关于《第三单元第一章 遗传的物质基础 复习课件》的素材,格式为PPTX,文件大小为0.31 MB,页数为26页,请使用101教育PPT软件打开使用;
第三单元第一章 遗传的物质基础 复习课件
网络构建
专题一 遗传物质
<.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 在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中,细胞内的核酸有两种,即和。大量的实验证明,在这两种核酸共存的细胞生物的遗传过程中,真正控制遗传性状的是,而不是。<.病毒的遗传物质 自然界中的病毒是一类无细胞结构的生物,它由蛋白质分子(衣壳)及核酸分子构成。然而,病毒中的核酸只有一种,即或,由此将病毒分为病毒(如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T2噬菌体)及病毒(如病毒),这两类病毒在遗传时其性状均由各自的核酸控制,因此病毒的遗传物质应为或。 综合上述情况可知,生物的遗传物质为和。而由于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生物都以作为遗传物质,故说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例1 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了、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然后将它们分别加入培养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结果发现只有加入了的培养基中,R型细菌转化成了S型细菌,而加入蛋白质、多糖等物质的培养基中,R型细菌不能发生这种转化。这一现象不能说明( ) A. S型细菌的性状是由其决定的 B.在转化过程中,S型细菌的未能进入到R型细菌的细胞中 C. 是遗传物质 D.蛋白质和多糖在该转化实验中,正好起了对照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对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逻辑分析:只有加进了S型细菌的培养基中,R型细菌才发生转化,表现出S型细菌的性状,这说明S型细菌的肯定进入了R型细菌细胞中,实现了对其性状的控制,也说明是遗传物质。加入蛋白质、多糖等物质的培养基中,不发生这种转化,正好与是遗传物质的转化实验形成了对照,同时也说明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答案】 B
专题二 与相关的规律和计算
<分子特性 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及严格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决定了分子具有稳定性、多样性与特异性。 规律一:关于分子的多样性,碱基的排列方式可用公式mn表示(m代表碱基的种类,n代表碱基对的数目)。这里特别要注意n代表的是碱基对,不是碱基数目。 规律二:关于同样长度的分子稳定性大小的比较,G-C碱基对越多,稳定性越强。<.碱基互补配对原则(1)碱基互补配对 ①双链中 a.互补碱基的数量相等,即A=T,C=G。 b.不互补碱基的和相等(嘌呤数和嘧啶数相等),即A+G=A+C=T+G=T+C。 ②两条链之间 a.互补碱基的比恒定,即(A1+T1)/(C1+G1)=(A2+T2)/(C2+G2),且等于双链分子中该比值;双链分子中该比值反映了分子的特异性。
如认为平台内容涉嫌侵权,可通过邮件:101ppt@101.com 提出书面通知,我们将及时处理。